犁地
运输种子
筛种
播种
质量监督
甘都镇的畜牧大户成为了致富带头人。
组织村民义务劳动,用行动装扮自己的家门口。
村里生产的花椒醋备受欢迎。
村民在认真打扫卫生。
图/文 本报记者 王伟才 祁万强
草树知春不久归,百般红紫斗芳菲。当春风吹醒海东市乐都区沉睡的北山群落时,山山洼洼的田野中已经有了绿色的迹象,一棵棵山杏树的枝头开满了鲜花。这个山头、那片洼地,村民正在忙着施肥、播种,一派春耕的喜人气象。
在乐都区中岭乡马家洼村的广场上,来自铲铲洼村、甘沟脑村、草场村的村民们满脸的笑容,正在拉运由省农业农村厅和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的青薯9号优质种子。
这里山大沟深、土地贫瘠,耕地全部为没有农业灌溉的旱地,种植成本高、产量收益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难题。青海日报社驻中岭乡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在派驻单位领导的积极协调下,有关部门在春耕前及时到位了9000公斤的免费薯种,对这个主要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乡村来说,真可谓是雪中送炭。
要把饭碗牢牢端在农民自己手上,就必须激活撂荒耕地这块“沉睡的资源”。中岭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李锦告诉记者,在去年土地坡改梯项目整治的基础上,甘沟脑、马家洼等村,在村“两委”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,有效遏制耕地撂荒问题,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民种粮增收,让荒地真正“活”起来、种下去,实现农村产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。
这不,甘沟脑村二社村民俞永祥今年就代耕代种了村里三公顷多的撂荒地,用来种植油菜、青稞、蚕豆、马铃薯等农作物,不仅吸收了本村和邻村的剩余劳动力,也大大增加了自我的经济收益,真可谓是两全其美。
一场春雨悄然而至,滋润了泥土干涸的心田。看,一粒粒深埋地下的种子准备破壳而出。听,种子发芽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而美妙……
马铃薯